回到网站

特朗普想让美国再次扩张?白宫肖像更换背后的危险信号!

盟加8Sino

2025年3月18日

最近,白宫椭圆形办公室进行了肖像更换——原本悬挂的托马斯·杰斐逊肖像被移至国会大厦,而詹姆斯·K·波尔克的肖像则从国会大厦迁入白宫。对此,有专家评论称,唐纳德·特朗普将波尔克纳入自己的政治叙事,实际上是在向一位因激进扩张而引发美国历史上重大危机的总统致敬。

《华尔街日报》指出,波尔克在1845年至1849年间领导美国,以扩张大规模领土著称。特朗普曾公开表示,他对这位鲜有人提及的总统颇为欣赏,因为波尔克“为美国赢得了大片土地”。

剑桥大学的历史学者爱德华·梅尔认为,特朗普此举颇具象征意义——他选择了一位最具帝国主义色彩的总统作为历史导师。波尔克在位期间,美国吞并德克萨斯,击败墨西哥,夺取了包括加州在内的三分之一墨西哥领土,以及将内华达地区升格为州,使美国成为真正的大陆强国。19世纪初,在北美掀起的“大西部大开发”,在他4年的总统任期内达到了领土扩张的高潮。事实上,特朗普一直对版图扩张念念不忘,曾数次提出让加拿大成为美国第51州、购买格陵兰、甚至重掌巴拿马运河。

迪金森州立大学的历史学者迈克尔·卡利南指出,波尔克并非唯一一位以扩张国土为目标的总统,杰斐逊同样如此。特朗普向国会赠送的肖像,正是这位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曾以低价从拿破仑手中购得路易斯安那,使美国领土几乎翻倍。历史学者帕特里克·安德列克打趣道:“或许,特朗普也想借此将自己与杰斐逊相提并论,毕竟,他一直自诩精明的商人。”

特朗普将白宫与国会的昔日总统肖像进行调换,也许只是个人喜好,并不带有深思熟虑的政治考量。然而,鉴于他一贯擅长利用象征性举动营造话题,这一变化或许并非毫无意义。他可能借此向国会乃至整个美国政坛传递潜在信号——将自己与这些“强势扩张型”总统相提并论,同时强调**“美国利益优先”**仍是其政策核心,并暗示在外交和经济领域,他可能采取更加进攻性的立场。

热衷于昭昭天命的帝国主义者?

通过悬挂詹姆斯·K·波尔克的肖像,特朗普将一种直白且毫不掩饰的扩张主义带入了椭圆形办公室。爱德华·梅尔指出:“詹姆斯·K·波尔克的特点在于,他公开且明确地将获取新领土作为竞选议题。”波尔克这种高调宣扬帝国主义的风格,使他摆脱了政治上的默默无闻,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早几位“意外”胜选的候选人之一。“这一点或许对特朗普具有吸引力,因为他也喜欢将自己塑造成政治局外人。”

爱德华·梅尔指出,詹姆斯·K·波尔克常与“昭昭天命”联系在一起,这一理念在美国右翼和极右翼群体中深受推崇。特朗普在就职演讲中提及这一理念,使其深层含义更具争议。“昭昭天命”与19世纪美国的扩张主义密切相关,主张美国肩负神圣使命,不断扩展领土,直至覆盖整个北美洲。

其核心思想在于,白人定居者被视为西方文化与基督教的代表,并有能力妥善管理北美土地,因此,他们天生拥有扩张的权利。而其他族群,如墨西哥人等,在这片土地上的存在则被认为不合适。梅尔将这一思想归结为“种族主义”。由此可见,“昭昭天命”不仅关乎地缘政治,更带有深厚的帝国主义与种族主义色彩。

迈克尔·帕特里克·卡利南解释道:“这一思想在当时许多政治领导人中广泛流传,詹姆斯·K·波尔克的导师、美国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尤为突出。杰克逊也常被唐纳德·特朗普提及,并被视为北美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先驱之一。”由此,我们可以推测,特朗普的施政纲领或多或少受到了杰克逊理念的影响。

爱德华·梅尔指出,分析历任总统的领导风格时,必须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使用联系的方法来看待问题。具体到波尔克,历史学家们普遍不认为他帝国主义式的总统生涯仅仅是“昭昭天命”排外思想的产物。“尽管波尔克通过收复德克萨斯并与墨西哥开战,部分原因是担心英国的影响力复苏,这无疑是一种防御性扩张主义,但他对墨西哥人持有的优越态度,显然受到了‘昭昭天命’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

19世纪总统的粉丝

将詹姆斯·K·波尔克的肖像加入椭圆形办公室画廊,符合特朗普式的做法,即通过改变装饰来传递信息。帕特里克·安德利奇指出。到任时,他将“富兰克林·D·罗斯福的肖像和约翰·F·肯尼迪的雕像——这两位是美国民主党历史上重要人物——从椭圆形办公室移除,”

这位专家认为“唐纳德·特朗普显然对美国总统的历史充满了兴趣,尽管他的理解并不总是十分深刻”。特朗普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内推崇安德鲁·杰克逊,而在第二次任期时,他则对第25任总统威廉·麦金利和詹姆斯·K·波尔克赞不绝口。帕特里克·安德利奇分析道,“他强调威廉·麦金利的原因可能与他使用关税有关,而关税正是唐纳德·特朗普最喜欢的贸易武器。”

特朗普曾称麦金利为“天生的商人”,认为他通过关税和经济策略使美国变得富裕,并为后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供了充足的财政资源,从而推动了巴拿马运河的建设。巴拿马运河最初是美国的重要贸易通道,随后不断发展,如今作为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关键航道,在国际贸易中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25年1月20日,美国第47任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将北美洲第一高峰重新命名为“麦金利山”,以纪念第25任总统威廉·麦金利。事实上,该山峰早在1917年就以麦金利命名,但2015年,时任总统奥巴马将其更名为“德纳里山”,以示对阿拉斯加原住民的尊重。特朗普不顾争议,坚持恢复原名,此举彰显了他对麦金利政策的高度认同。

早在1890年,时任俄亥俄州众议员的麦金利便提出了旨在保护本土工业的关税措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麦金利关税法案》,该法案主张通过高关税确保国内市场需求。然而,在1901年的最后一次演讲中,麦金利宣布放弃激进的关税政策,并表示“商业战争无利可图”。不久后,他遭遇刺杀身亡,由西奥多·罗斯福继任。罗斯福在执政后期对贸易问题持更开放态度,为后继的塔夫脱政府下调关税奠定了基础。

一些历史学家指出,麦金利执政时期的美国经济繁荣,并非单纯源于高关税政策,而更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移民潮、电气化引发的技术革命,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全面推进。

特朗普推崇的总统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来自19世纪。迈克尔·帕特里克·卡利南认为:“唐纳德·特朗普显然希望让美国回到那个时代——一个依靠领土扩张和强劲经济增长崛起为超级大国的时代。”然而,在这样做的同时,他似乎有意忽略了这些总统任期内的争议与社会矛盾。例如,19世纪末的北美“镀金时代”实际上只让少数富有的工业家受益……

爱德华·梅尔强调,詹姆斯·K·波尔克推行的“昭昭天命”式扩张主义也“加速了美国内战的爆发(1861-1865)”。“他的政策加深了国家分裂,因为所有新增领土都必须决定是否支持奴隶制,而波尔克本人是奴隶制的坚定支持者。”迈克尔·帕特里克·卡利南补充道:“这一矛盾使政治局势进一步恶化,并最终在内战中达到顶点。”

或许像他的历史偶像一样,特朗普的政治道路,最终将美国推向何种未来,仍需时间来揭示。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历史的回响,仍然在塑造着今天的每一个决策。

* 原创文字,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