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中国电影节颁奖典礼上,王琰从著名演员丛珊手里接过奖杯(《大山的呼唤》获得导演奖和少数民族电影特别奖)
电影节红毯上的王琰步伐稳健,风度翩翩,俊冷的外表更让不少人误认他为演员
《大山的呼唤》出品人兼制片人王琰先生出席了本届巴黎中国电影节,盟加传媒的记者有幸和王琰先生做了一个小小的专访。在访谈中,王琰先生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这部影片的故事是关于哪个民族的?
答:这是一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故事,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影片涉及了当地比较严重的留守儿童现象:因为湘西地区交通相对闭塞,经济欠发达,他们的父母通常选择外出务工,无奈留下幼童与祖辈们生活在一起。故事主角本是一位该地区的普通苗族农妇,但她的伟大举动使得她的生活开始日渐不凡……整部影片采取了戏中戏的形式,以她自筹经费拍摄关于留守儿童的影片这一奇特经历为故事蓝本,生动再现了她为改善当地留守儿童现象所付出的不懈努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片的主创团队成员均出自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的优秀师生,而所有演员均为当地苗族村寨选拔而来的非职业演员,挑选过程历时近一年。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非职业演员很好的再现了故事风貌,展现了原汁原味的苗家情怀。
问:您作为制片人,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您去投资这一部以少数民族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的影片?因为这类型的影片的盈利性并不强。
答:原因的话,大致有两方面:首先,我的外祖父在解放前的中央研究院即开始从事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师从凌纯声和芮逸夫两位大家。由于家学影响,我对少数民族是比较感兴趣的。再者,2012年底我第一次接触这个题材的时候,感到它会有很大的社会效益。那时也是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有我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暗暗计划着如何改变世界(笑)。本片导演邹亚林老师,任职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他之前的电影作品就是以苗族为题材的,再加上这个项目他打磨了3年多,所以开拍时可谓轻车熟路。总的来说,我希望能够通过这部影片带给社会一些正能量,希望能够通过本片提高大众对六千万留守儿童的关注。事实上,从本片开拍后直到现在,留守儿童这个社会现象在当今中国仍很严重。我非常希望能够借助巴黎中国电影节这个平台让更多人看到这部电影,从而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现象。在湘西这个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地区,自然环境虽然优美,但交通欠发达,经济条件普遍落后。我本人也曾去探班了几天,虽然当地孩子们都很天真善良,老人们也很好客,但他们的生活条件真的太有限了,更不用说孩子们长期生活在没有父母关照的环境下,对其童年及今后的人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问:那这个片子在国内的上映情况是怎样的?
答: 我非常希望本片能够在cctv6这样的大型电视台或者互联网平台上播出,因为这类片子如果没有办法让更多人群看到的话,其公益性所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将被大大的削弱。其实相比较收回成本,我更希望它能被更多人看到,这是我更希望的结果,也是导演和其他主创人员的初衷。在去年的法国昂热电影节我们的影片也做过展映。当时我的电影监制徐枫老师代表剧组出席了活动,影片的反响也很热烈。
问:这部影片是独立制片吗?它的预算是多少?
答:怎么说呢,作为个人投资,特别是我出品的第一部影片,这几年下来,所花经费还是保持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虽然生活背景不同,但我的经历跟故事原型田金珍女士的行为也产生了交集。此外,导演很为我着想,在预算上作出种种考虑,团队人员也纷纷自愿降低薪资水平。其实有些地方还是我鼓励增加一些预算的。比如导演本来打算用广播级摄像机来拍摄,但我为了使影片的视觉品质更高些,最后还是让他去租了RED的电影级摄像机。这也是我当年作为出品人不太专业而又讲情怀的地方吧(笑)!
问:在法国,有很多研究我国苗族的这些社会学家,也有很大一部分观众很喜欢探究我们苗族的文化,所以,就您来说,您有没有兴趣和法国的一些制片公司合作?
答:我对法国电影界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假设影片《大山的呼唤》能够在法国得到发行,对我和主创团队而言都是莫大的荣誉。除了少数民族题材外,我也希望能跟法国电影有更广阔的接触:我们的监制,中央戏剧学院徐枫教授,作为中国著名的法国电影专家,长期从事中法文化交流工作,一直在我与法国之间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法国国家电影中心(CNC)前主席、法德文艺台(ARTE)前台长、法国法语联盟基金会主席杰罗姆·克莱蒙先生在去年就曾邀请我到法国具体商议联合制片的事宜。但是当时我在准备博士的入学考试,就暂时搁置了;在近年也曾有机会参与法国戏剧及电影大师帕特里斯·谢侯北京回顾展的工作。接下来,我非常希望能够跟法国电影产生实质性的合作。在此,我特别要感谢高醇芳女士以及巴黎中国电影节,给予我们这么好的展映平台,并为我们的影片颁发新晋导演奖和少数民族电影特别奖两个奖项,感谢大家的鼓励和支持!
摄影:庞茗、孔璐璐
文字:刘陟帅